一声“召唤”砥砺前行 I 我院阴佳老师木刻云展

艺术从来都是现实的反映

艺术的创造源于现实生活

战疫还在继续

希望不曾停止


召唤 I 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美术、摄影主题展



砥砺前行 I 2020年各界名家抗疫寄语手稿展


 1  2020年,注定会成为一代人难忘的集体记忆

从大年初二开始,同济大学教授、上海济光学院艺术设计系主任阴佳老师在家中开始雕刻版画。他回忆创作初衷:“居家望着窗外和以往车水马龙不同的空荡街道,每天关注着密集频繁的疫情报道和不断增加的确诊病例,武汉之外的各地医护人员纷纷出征。突如其来的变化让我觉得应该做点事情,以缓解和改变日益不安的焦虑与迷茫无措。”



两个多月的日日夜夜,手指肿胀变形,创可贴成了案边必备


 2  做点什么!

对阴佳老师来说,居家最便捷可行的方式就是作日常的记录,手边最方便的材料是刻刀和木板。“我当时的出发点并不在于记下具体的某件事和人,而是记录举国抗疫的状态和每天被感动的场景。因居家不能外出,所有信息来源均依赖媒体,打开收音机听滚动播放的疫情新闻,成了我从早到晚的生活常态。”两个多月时间,从大年初二起刀到3月底结束,阴佳老师没有休息过一天,超长时间握刀用力刻制,使得手指肿胀变形,晚上睡前需放在热水中浸泡许久,才能缓解日趋加重的疼痛,尽管这样,第二天醒来时右手依旧疼得伸不直,创可贴成了他那段时间的案边必备。



4月21日上海图书馆开幕,张文宏医生参观展出作品





武康路街道党工委党建到上海图书馆参观展出作品



 3  143幅木刻版画《2020不能遗忘的瞬间》

最终,阴佳老师创作的143幅木刻版画《2020不能遗忘的瞬间》以群像的方式,记录了疫情期间一个个动人的瞬间。整幅画面中心是一幅鲜艳的五星红旗,在143幅或沉着、或质朴、或凝重的画作组成的方阵中飘扬,环绕着五星红旗的,是那些在疫情期间感动了他的人和事。没有用常规的镜框装裱方式,而是将画面凸出形成庞大集群,犹如一个个视频定格,使观者仿佛又回到了那些被感动的瞬间:雷神山火神山、方舱医院、一省对一市、军队驰援、警务工作者、社区工作、快递小哥、志愿者、院士、沉闷的防护服上的文字、卸下口罩后脸上的深痕、全民居家、治愈出院的患者……在展览中吸引了观众的视线。据悉,这组版画除了在中华艺术宫展出外,还有一套由上海图书馆收藏,近期也在展览之中。



上海援鄂医护隔离期满之后,到中华艺术宫参观展出作品



 4  阴佳老师如何看待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艺术从来都是现实的反映,艺术的创造源于现实生活。艺术的表现手段和方式也是多样的。这个特殊时期,我很难去用艺术来表现风花雪月。另外,版画从来都是一种与现实紧密相连的艺术形式,抗战时各地艺术家创作的版画,都充分展现出当时全民抗战的状态,这些史诗般的作品也成为中国现代艺术史的魁宝。”阴佳老师认为,人们对艺术的关注和解读,可以更多地从文化、历史和传统的基底层面来展开。“记录可以转化为纪念。籍此机会,我想通过这组版画作品表达我们对共和国脊梁和无畏逆行者致以最真诚敬意和感恩!希望庚子年春的这段经历永不再现,而敬意和感恩将是永远。”




木刻版画《2020不能遗忘的瞬间》已被上海图书馆收藏


“记录可以转化为纪念。”阴佳老师希望通过这组版画作品表达对共和国脊梁和无畏逆行者致以最真诚敬意和感恩。“希望庚子年春的这段经历永不再现,而敬意和感恩将是永远。”